申办单位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活动主题 |
第五届软件工程学术进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暨2025年重点实验室青年学者论坛 |
主讲人1 |
姓 名 |
陈震鹏 |
所在单位 |
南洋理工大学 |
职称/职务 |
研究员 |
简历 |
陈震鹏,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伦敦大学学院荣誉研究员,2016年和2021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与人工智能,聚焦可信智能化软件研究。发表CCF-A类论文40余篇,曾获WWW最佳论文奖(中国首个)、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微软学者、CCF优博、北京市优博等荣誉。研究成果被人民日报、ACM通讯等媒体广泛报道。长期受邀担任ICSE、FSE、ASE、ISSTA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及TSE、TOSEM、TMC等期刊审稿人,获ASE’23、Internetware’24、ICSE’25、KDD’25杰出程序委员奖及TOSEM、TWEB杰出审稿人奖。 |
报告题目 |
面向软件工程的智能体研究 |
报告 主要观点 |
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催生了新一代智能体,即大语言模型智能体(LLM-based agents)。这类智能体融合感知、记忆、规划与行动等能力,在软件工程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本报告首先将梳理大语言模型智能体在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实践;随后介绍我们的两项最新成果:一是在给定预算下构建高效智能体的方法,二是利用软件工程智能体实现智能体系统修复的机制。报告旨在探讨从高效构建到智能修复的智能体研究路径。 |
主讲人照片 |

|
主讲人2 |
姓 名 |
马郓 |
所在单位 |
北京大学 |
职称/职务 |
助理教授 |
简历 |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数据智能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数据空间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研究方向为智能化软件系统与工程,在WWW、ACL、ICLR、FSE、ISSTA、ACM TOSEM、软件学报等人工智能和软件交叉领域的国内外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获2024年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2)、2022年IEEE云计算技术创新奖、IEEE ICSOC 2023杰出论文奖、ICSS 2025最佳论文奖等荣誉。 |
报告题目 |
面向智能体的Web软件系统 |
报告 主要观点 |
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技术的发展,Web正在从面向人机交互的信息空间到面向智能体(Agent)交互的数据空间转变,智能体通过与Web中的各类资源和服务进行交互,自主地代表用户执行任务、处理信息,催生出Agentic Web新形态。本报告介绍基于Web技术(JavaScript、WebAssembly、WebGPU、IndexDB等),构建支撑智能体推理、记忆和交互的新型Web软件系统——Agentic浏览器,服务Web智能体的高效构造和运行。 |
主讲人照片 |

|
主讲人3 |
姓 名 |
谭添 |
所在单位 |
南京大学 |
职称/职务 |
助理教授 |
简历 |
谭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2017至2019年于丹麦奥胡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程序分析与程序设计语言。研究成果发表在TOPLAS、PLDI、OOPSLA、TOSEM、TSE、ICSE、FSE、ISSTA等相关领域的重要国际期刊与会议。曾获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2024)、ICSE 2025最佳软件制品奖、ICSE 2025 杰出论文奖、OOPSLA 2023杰出软件制品奖、ECOOP 2016 杰出论文奖等奖项。 |
报告题目 |
太阿—面向现代软件的程序分析平台 |
报告 主要观点 |
现代软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依赖于各类框架进行开发,例如微服务、数据库和移动应用框架,而非从零构建。尽管这些框架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其复杂性也为程序分析带来了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们以自研程序分析平台太阿为基础,研发了一系列创新技术与工具,能够有效分析基于框架的应用软件。实验结果显示,与现有方法相比,我们的技术在分析此类软件时取得了显著更优的完备性与准确性。本报告将介绍太阿及其在分析现代框架软件方面的关键技术。 |
主讲人照片 |

|
主讲人4 |
姓 名 |
陈碧欢 |
所在单位 |
复旦大学 |
职称/职务 |
副教授 |
简历 |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供应链、AI系统工程、智能汽车基础软件等。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企业合作项目,参加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ICSE、FSE、S&P、CCS、TSE、TIFS等国际会议和期刊,获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4次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2次IEEE TCSE杰出论文奖。研制了开源风险治理平台“伏羲”,获中国信通院软件供应链安全社区2023年优秀自主研发创新成果案例。 |
报告题目 |
大模型赋能开源软件供应链安全 |
报告 主要观点 |
开源软件供应链安全的形势日益严峻。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为保障开源软件供应链安全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报告将首先介绍团队针对开源软件供应链安全所提出的治理平台“伏羲”,然后介绍团队在大模型赋能开源软件供应链安全的一些初步尝试。 |
主讲人照片 |

|
主讲人5 |
姓 名 |
孙伟松 |
所在单位 |
南洋理工大学 |
职称/职务 |
研究员 |
简历 |
孙伟松博士目前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的研究员。他于 2023 年获得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智能软件工程、可信人工智能以及跨两个领域的研究(例如可信智能软件工程)。他已在国内外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超过 35篇高质量论文,包括 ICSE、FSE、ASE、ISSTA、ACL、NeurIPS、TSE、TOSEM、TDSC、TIFS 等。他曾或现担任 ASE、ICSE、TSE、TOSEM、NeurIPS、ACL、TIFS、TMC等的审稿人。此外,他还担任国际人工智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研讨会 (AIRS 2024,AIRS 2025) 的联合主席和两个专刊的特邀编辑:新兴边缘人工智能系统和应用中的安全性和隐私、和软件工程和软件应用的大语言模型。更多详情请参阅 https://wssun.github.io/。 |
报告题目 |
可信智能化软件开发之神经代码模型安全 |
报告 主要观点 |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诸如大语言模型和之上的智能体系统等)在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功,软件工程研究者也将其引入到程序语言处理中,尤其是代码智能任务,以实现智能化软件开发。利用大规模开源代码数据集训练的神经代码模型(包括之上的智能体)在各种代码智能任务(例如漏洞检测、代码生成、代码摘要等)上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且极具前景的效果。然而,由于神经网络的脆弱性和不可解释性,与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图像处理模型一样,神经代码模型安全也面临众多挑战,已同时受到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关注。报告将聚焦于智能化软件开发的安全性保障问题,分享在代码数据安全、代码模型安全以及代码模型应用安全三个层面的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探讨如何构建可信的软件开发环境,确保智能化软件开发在安全、可控和可验证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
主讲人照片 |

|
主讲人6 |
姓 名 |
李佳 |
所在单位 |
武汉大学 |
职称/职务 |
|
简历 |
李佳,武汉大学弘毅博士后(25人/批次),CCF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2025年于北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北京大学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25年7月入职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化软件工程,包括代码生成、需求工程、软件开发智能体。在ASE、ICSE、TOSEM、ACL、EMSE等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会议与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军事科学院项目1项。在学术服务方面,多次担任EMSE、FORGE、CCK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 |
报告题目 |
大模型时代下的复杂软件智能化开发方法 |
报告 主要观点 |
大模型和Agent技术的突破正助力推动软件开发进入智能化时代。当前,智能化辅助工具在代码补全、代码生成、缺陷检测、漏洞修复等软件研发阶段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如何充分利用大模型的能力来支持软件研发全流程,特别是大规模复杂软件的研发,目前还存在巨大挑战。本报告介绍近期本团队在该方向的研究进展,探讨基于大模型和Agent技术的复杂软件开发新范式。 |
主讲人照片 |

|
主讲人7 |
姓 名 |
刘佳琨 |
所在单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职称/职务 |
副教授 |
简历 |
刘佳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22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2022年至2025年在新加坡管理大学David Lo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化软件工程、软件仓库挖掘与经验软件工程,致力于运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瓶颈与挑战。研究兴趣涵盖软件技术债管理、移动软件分析与测试、智能化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供应链安全等。近年来在TSE、FSE、ASE、ICSE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两次获IEEE杰出论文奖与两次ACM杰出论文奖。 |
报告题目 |
智能化移动应用瘦身 |
报告 主要观点 |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移动应用程序的体积不断增大。然而,应用中的许多功能并非所有用户都真正需要的。冗余的功能增加了潜在的安全攻击面,还会占用存储与内存等系统资源,影响软件的安全与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报告介绍了智能化移动应用瘦身,在保障功能完整性的同时提升运行性能与用户体验,涵盖基于功能单元的瘦身方法、应用活动转移图的构建与分析、用户偏好驱动的个性化瘦身策略,以及无需修改APK文件的应用瘦身。 |
主讲人照片 |

|
主讲人8 |
姓 名 |
孙庆赟 |
所在单位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职称/职务 |
|
简历 |
孙庆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教授。2018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态势感知专委会执行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机器学习、网络空间大数据分析。已在TPAMI、TKDE、ICML、NeurIPS、ICLR、WWW、AAAI 等国际期刊会议发表CCF-A/B类论文50余篇,获国际服务质量顶级会议 IWQoS 2022 唯一最佳论文奖、CCF Bigdata 2024唯一最佳论文奖、国际数据挖掘顶级会议 CIKM 2022 最佳论文提名奖、ICDM 2021 最佳论文候选、WWW 最具影响力论文。获评中国电子学会优博、ACM北京优博。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课题、CAAI-华为mindspore基金等。获2024年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3)、2025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25年公安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
报告题目 |
大数据知识的图结构学习方法 |
报告 主要观点 |
海量数据蕴含的知识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与关联,其规模性、异构性及潜在噪声为有效挖掘与利用带来了严峻挑战。针对如何从数据中学习并结构化其内在知识这一核心问题,本报告围绕“结构建模—知识凝练—结构化检索”三阶段研究范式,形成了系列研究工作,重点解决:如何学习数据间的内在关联结构、发现高阶复杂关联模式;如何凝练图的结构化知识、提升数据学习效率;如何实现数据结构化知识的动态检索、服务于大模型的高效检索与可靠推理。 |
主讲人照片 |

|
主讲人9 |
姓 名 |
徐梦炜 |
所在单位 |
北京邮电大学 |
职称/职务 |
副教授 |
简历 |
徐梦炜,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端侧智能系统软件,相关成果发表于MobiCom/ATC/ASPLOS/软件学报等国内外重要会议和期刊,获USENIX ATC 2024最佳论文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B类)、2030重大项目课题等多个项目,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科技新星,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访问学者。 |
报告题目 |
终端大模型操作系统 |
报告 主要观点 |
通过本地化搭载大模型,终端设备的智能能力将获得飞跃式提升,铸造移动计算的下一个黄金时代,对学术界和产业界都是巨大的机遇。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过程中上层应用编程接口、用户交互范式、底层资源管理的重要变化,操作系统可能会被重新定义和改写。面向以大模型能力为核心的未来智能终端硬件,本次演讲将介绍团队在大模型操作系统设计和优化方向的思考和尝试,包括GUI/API终端智能体构建、面向NPU的端侧大模型推理优化加速等。 |
主讲人照片 |
|